更新时间:2025-11-06 09:03:18
虽然即将考研,时间很紧张,但还是靠每天三餐和通勤的时间看完了《南京照相馆》 感觉影片的意义在于,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历史的角度 我们作为了解历史的现代人,是有很强烈的民族意识的,这是建立在国家独立、民生稳定、教育普及之上的——我们知道“国家是自己的”,有明确的权利和归属感,这是反抗意识、爱国情怀的基础。 所以过往抗日题材的影视剧中会强化这一点,似乎我们看到的每个战争中的人都是有着坚定的信念的 但事实上抗日战争爆发时清政府不过灭亡了二十几年,几千年的封建帝制,塑造了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”的观念。国家是皇帝的私产,百姓是完粮纳税的“子民”。这种观念不是一纸《清帝退位诏书》就能在二十年间彻底改变的——对他们来说,改朝换代、外族统治不是新鲜事,只要能活下去,谁掌权差别似乎不大。 清朝是封建帝制,百姓多是臣民而非公民,只知忠君不知爱国,国家是皇帝的,不是自己的;对他们而言,日军入侵和之前的改朝换代、军阀混战,本质都是“换个统治者”,反抗的代价是掉脑袋,顺从却可能苟活,自然难有强烈的反抗欲。而《南京站照相馆》毫不避讳的把这些麻木的思想传达出来了 这是我觉得同以往的中日战争题材电影相比,最具有突破的地方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我们高估了过去的民族意识?——《南京照相馆》的历史祛魅
《南京照相馆》:抗战电影的创新
从《南京照相馆》谈起: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与反法西斯国际主义的未来
《南京照相馆》25句经典台词,9.3大阅兵吾辈自强铭记历史
在德国卡尔斯鲁厄看《南京照相馆》有感
暗房中的山河显影:《南京照相馆》与记忆的政治经济学
《南京照相馆》与《孤注一掷》的“控制力”与部分剧情对比
《南京照相馆》为什么能卖30亿?
国破山河在——围绕“汉奸”和“朋友”谈谈《南京照相馆》的观后感
